曾经的火锅第一股呷哺呷哺为什么干不过海底捞?
海底捞在全球拥有593家门店,而呷哺拥有1000多家门店,将近是海底捞的两倍。碾压的开店数背后,却是个悲伤的故事。
海底捞我们学不会,但有一个品牌拉出来和海底捞PK一下,却还能赢!这个品牌和海底捞比赢在哪?完全反着来!海底捞服务至上,拎包、带孩子、甚至擦鞋、美甲,无微不至;它两个服务员服务二三十个人。
海底捞让消费者感觉宾至如归,让你吃饱吃好再走;它讲究的就是个快,让你吃完麻溜走。海底捞京剧变脸,现场拉面,花样百出,而它仅靠一个麻酱底料就圈粉无数。这个品牌就是“中国小火锅之王”呷哺呷哺。
海底捞在全球拥有593家门店,而呷哺却拥有1000多家门店,将近是海底捞的两倍。碾压的开店数背后,却是个悲伤的故事。
呷哺率先上市,成为火锅第一股,目前市值为113.26亿港元,海底捞紧随其后,市值却为1950亿港元,近乎20个呷哺呷哺。
除了独特的一人一锅的小火锅模式,呷哺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极致的性价比。小料4元一位,底料2元,肥牛套餐才46元,人均消费不到50就能吃到撑,能极大满足消费者低价吃火锅的心理。
超高的性价比,快餐式的火锅文化,俘获了皇城根下,那些匆忙的年轻人。没有美甲、没有瓜果饮料,但呷哺依旧能让他们心甘情愿排起大长队。
2014年,呷哺呷哺在香港IPO,成为餐饮连锁火锅第一股。上市后,呷哺呷哺的发行价从4.7港元一路涨到17.5港元,上涨了3倍多。已经一人之下,万人之上呷哺,却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,开始被全民吐槽。呷哺被吐槽的最多是,平价火锅之王,不再平价了。
其次是越来越难吃了,就连呷哺的王牌麻酱小料,现在也变了味道。
如今的呷哺呷哺,不仅口碑直线下滑,营收所依仗的店铺扩展也阻碍重重。而且随着消费者对餐饮需求的升级,以及其他火锅品牌的崛起,“快火锅”的热度逐渐消退。
这些年呷哺一直没有停止折腾,试图撕下自己平价小火锅的标签。外观上呷哺的装修越来越像网红快餐店,内部装修一改原来的流水线风格,加入了更多文化元素,试图从原有的快餐向轻正餐过渡。
2016年,呷哺又推出了高端品牌“湊湊”,对标海底捞,进军高端市场。
呷哺的这些努力中,湊湊寄托了呷哺去低端化的希望,但消费者却并没有那么买单,归根结底,是“忘本”后的呷哺,也就没有了核心爆品。呷哺为了从区域品牌到全国品牌过渡,不断自我革命,最初的很多标签都逐渐弱化,比如口味、餐厅形式等特色都慢慢升级,试图颠覆自己的快餐模式。
但呷哺的底层逻辑是快,一旦价格低廉、快餐式消费不再是消费者的首选,疯狂扩张的店面却也没办法在口味和菜品上,保持稳定水平,失去市场只是时间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