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四线城市能做外卖吗?怎么做外卖?-第2页
“在三、四线城市生活是种怎样的体验?”“中午回家吃饭”。吃饭对于“下沉市场”用户是一件太容易完成的事,而这种“亲自完成”也同时成为了一种日常生活的习惯,外卖业务失去了核心竞争力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如果仍然将“下沉市场”单纯理解“将业务介绍给某个特定群体”,显然就本末倒置了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上面提到的“O2O商超”,表面上是将更先进的产品对接到了一个空白市场,但归根结底跳过了搭建一个全新市场的许多重要环节,最终落得一地鸡毛。
具体到外卖行业这种“看上去似乎也力所能及的行业”来说,认清“市场搭建”的必要元素就更加重要了:
想要让仅仅感知“结果”的消费者们也深刻感受到“技术迭代”带来体验革新,光靠在“消费模式”上的包装是不够的。那些被人们所接受的“技术迭代”,往往是帮助人们打破客观条件限制、完成能力延伸、拉开足够代差的“技术”——而这就显然需要行业在下单、配送、支付、评价和营销5个消费环节,以及大数据选址、供应链、进货和采购、预定和叫号等产业环节同步完成下沉了。
因此当我们思考外卖行业与“下沉市场”的不兼容性时,实际上更值得我们思考的,应该是我们在进入“下沉市场”时,这个全新市场体系应该有哪些角色、而这些角色应该承担哪些职责。
比如经营者,也就是餐饮、配送业务的直接提供者,他们是直面市场的一线玩家,甚至可以说直接决定了“下沉市场”的使用体验。因此在整个“下沉”的过程中,他们往往才是真正的决策者——拥有最本地化的样本、拥有最本地化的体系框架——他们缺少的是一个武器库,来帮助自己放大优势;
比如下沉者。作为产业方,他们可以是策略的输出者,也可以是市场规则的定义者,但归根结底“下沉市场”不是“移植市场”,想要建立符合“下沉市场”特征的产品场景,显然需要通过合作来完成(优势在于丰富的武器库,难点在于及时处理经营者的反馈)。
还有消费者,大可以理解为整个下沉项目的项目经理,给出及时的反馈,补全市场筛选机制的最后拼图。
总而言之,外卖的下沉(或者说泛O2O业务的下沉)不仅仅是一次市场规模扩大的探索,而是一轮生活场景的改造,只有集齐构成新场景的所有必要成分条件,才能真正地激活传说中的“10亿下沉市场”的真正潜力。
但事实上任何新趋势的产生,并不是某个单方面力量的推动,而是各方面因素的契合下产生的合力——1993年就有了雏形的智能手机,在2010年前后才真正迎来爆发;2000年前后就诞生的国产视频网站,在2015年前后才开始真正发力;已经在一二线城市运营多年的外卖业务,到2019年前后才真正开始走向下沉——任何一个关键因素的缺失,都将成为阻挡行业向前迈进的壁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