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四线城市能做外卖吗?怎么做外卖?
“在三、四线城市生活是种怎样的体验?”“中午回家吃饭”。吃饭对于“下沉市场”用户是一件太容易完成的事,而这种“亲自完成”也同时成为了一种日常生活的习惯,外卖业务失去了核心竞争力。
“在三、四线城市生活是种怎样的体验?”“中午回家吃饭”。吃饭对于“下沉市场”用户是一件太容易完成的事,而这种“亲自完成”也同时成为了一种日常生活的习惯,外卖业务失去了核心竞争力。
另一个客观的限制条件在于“下沉市场”的地域面积。以2016年的统计数据为例,2018年排名第一的北京市城区面积为1419.66平方公里,排名第十的青岛直接跳水到了599.32平方公里,而排在第五十位的绍兴则“仅有”203.9平方公里。
而这样的现实环境差异,带来的是生活半径、通勤时间等重要指标的同步走低,使得“下沉市场”的用户们不仅拥有可以更多自由分配的时间,可以亲自完成许多生活场景:在我们这儿半小时能走完全城,为什么还需要支付6块钱的配送费?
在这一系列的环境制约下,不仅是外卖行业在“下沉市场”的发展举步维艰,以“互联网+”模式为基础的泛O2O行业,在“下沉市场”的表现同样乏善可陈:2014年“团购模式”集体溃败、2016年“生鲜O2O”增长停滞、2018年共享经济遇冷……
“互联网外卖”行业到底有没有下沉的可能性,我们可以看一组数据。
据《本地生活数字化下沉报告》显示,在城市商圈成长性及成熟度、骑手服务质量、新零售渗透率、数字化覆盖情况、数字化运营表现等多个维度的排名上,许多三四线城市已经的发展状况已经追上了一二线城市。比如在数字化创新方面,嘉兴、宁波、温州这样的三线城市挤入了前十。
具体到这些“外卖业务”增长活跃的“下沉市场”城市,无一例外地在基础设施(即下单、配送、支付、评价和营销5个环节)渗透率上达到了100%。
这显然可以直观地理解为两个信号:
外卖行业是有激活“下沉市场”潜力的可能性的;
被激活的“下沉市场”都已经有成熟的行业环境。
先说前者。每当我们谈论起“下沉市场”的时候,往往会惯性地将“下沉市场”定向理解为“消费者”,去思考如何将自己的产品推销给这部分消费者使用——但这其实是最大的误区:消费者并不是市场唯一的参与者,甚至严格来说消费者只需要对“结果负责”,大部分必要的环节(如原料、生产、渠道等)几乎没有消费者的参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