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太吉的“死”教给我们什么?-第2页
几年前,黄太极煎饼获得了2亿元的融资和12亿元的估值,这听起来是一个鼓舞人心的创业故事。不幸的是,商业是最现实、最残酷的战场,所有的虚荣心和繁荣终将消逝。
当时的外卖市场早已形成饿了么、百度外卖、美团外卖三分天下的局面,它们的运营效率、运营水准都在不断提升,黄太吉在这两方面都存在短板。所以最后在创投媒体IT桔子上,黄太吉被标上了已被收购的标志。
因营销火爆的黄太吉煎饼果子,因为名气和知名度的扩大,使消费者对其产品的心理期待也越来越高。然而也因互联网传播的速率,太难吃的反馈让顾客下次不愿意再埋单,黄太吉慢慢从高峰跌向谷底,走在了关店的道路上。
黄太吉在哪些关卡上出了故障?
首先,从整个创业历程中可以观察到郝畅尤其擅长营销、商业模式设计、融资,这三大特长都是放大器,在创业扩张期都是关键能力,但在最开始的验证期阶段,未完成关键假设验证时就进行放大,往往会演化成高危的虚荣指标。
黄太吉把营销工作当成了全部的品牌工作,缺乏给品牌创造、沉淀差异化的用户心智认知。只是网红品牌,吸引人的猎奇尝鲜,但不能让用户持续青睐有加、优先选择。
黄太吉的产品口碑不好、性价比不高、东西也不稀缺,这是硬伤。产品,是创业初期的基石。越是追逐虚荣指标、快速扩张,就比较难在初期脚踏实地做好产品。尤其是营销能力、商业模式能力比较强大的团队,更难安下心来服务用户打磨产品。
最后,黄太极走到了一个可悲的结局,这一点也不奇怪。赫畅后来得出结论,经营能力远比营销能力重要,这是最痛苦的领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