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摊餐饮点燃城市烟火气 给受疫情冲击的商家添利润
从成都街头的小吃摊到河北校园的夫妻店,从河南许昌背街小巷到杭州街头巷尾,地摊经济不经意间点燃的烟火气被网友们频频点赞。
疫情之后,就业问题将成为最大的民生问题。而“无微不至”的就业,将以更加灵活、生动的方式嵌入城市生活的毛细血管,那些熟悉的味道和风景,那些发展并壮大于地摊经济的小商贩,将是微就业映照大民生的一面镜子,成为生活回归日常的真实写照,经济复苏最生动的样本。
地摊经营相对于门店,少了门面,少了房租,少了诸多税费,成本降低,促使销售的价格,相比较商圈和底商都低,而且地摊经营的餐饮,基本绝大部分都是下岗职工,城市困难人群,需要领低保的一些人群,地摊经营客观上促进了城市底层人民生存的便携性。
地摊经营最大的利好是消费者能吃到地道,便宜的食物和商品,降低了部分人群生活支出,特别在疫情过后,诸多人员的收入大幅度下降,还有一部分人群彻底失业,能解决诸多问题。
5月28日,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点赞成都“地摊经济”:“设置了3.6万个流动商贩的摊位,一夜之间有10万人就业。”
在早之前,总理就表示:“一味追求‘环境整洁’,牺牲了许多小商铺。这样的城市其实是一座毫无活力的‘死城’!”
堵,实不如疏。想要释放地摊经济活力,需要精细化管理配套,需要制度化用心设计。这不仅考验一个城市的活力和包容度,也是监测考验一个城市以商业为基准、绣花管理的水平。
今年3月份,成都市城管委发布新规,允许居民在居住集中区开辟临时占道摊位、允许临街店铺临时越门经营、允许大型商场临时占道促销、允许流动小贩进行售卖等五大范围允许操作。
5月24日,新华社旗下公众号就发表评论文章《释放“地摊经济”活力,让城市更有烟火气》,对这一曾被禁止的经济形态给予正面评价。
5月27日,中央文明办也公开要求,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,今年不将占道经营等列为文明城市考核内容。
接受新华社采访时,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、国务院研究室综合一司司长刘日红说,“马路经济、摊点经济也是经济,也要扶持”。由此看来,占道经营不仅仅是今年出于防控需要和刺激消费的应急之策,而是要在管理水准上升级,打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,给受疫情冲击的商家添利润,给消费者添快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