烧烤店卖半成品烤串火了 半成品菜的红利能持续多久?
半成品,这个曾经被扣下“伪需求”的赛道,疫情之下开始被重新审视。在重庆,便有这么一家烧烤店创业者,正享受着半成品带来的红利。
半成品,这个曾经被扣下“伪需求”的赛道,疫情之下开始被重新审视。在重庆,便有这么一家烧烤店创业者,正享受着半成品带来的红利。
“3月16日重新开放堂食,虽然线下营收比之前下降20%,但是整体营收较过去却上涨了30%。”罗浩宇是重庆三家烧烤店的幕后老板之一,前几年他就有意布局半成品,却一直做得不温不火,收入也只占到公司总营收的5%,但现在,他已经将这部分的权重提升到了30%。
没有趟出半成品销售之前,他的形势是严峻的。罗浩宇为他的店取名为“园丁烤叁样小酒馆”,由店名可知,店铺里只售卖三样产品,鸡翅、肉串和排骨。他告诉记者,店里的产品都是以24小时为单位供货,都是新鲜的。疫情来临时,他并没有像其他餐饮企业一样,被存货拖累致死,但每个月近3万元的房租仍旧是一笔不小的负担。
当同城快递陆续营业之后,为了自救,他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半成品上。为了保证口感,他只接受预订,提前将肉和调料腌制好,消费者购买回家后能够直接在烤箱加工就可以食用,不需要其他复杂程序。
罗浩宇也不曾想到,这一招吸引的不仅是消费者,还吸引了很多合作伙伴。ktv、酒吧等娱乐场所的老板也辗转打听到他,希望直接购买半成品。找到罗浩宇的还有希望加盟的人。在没有宣传的情况下,前后共有近30人跟他谈加盟的事。
事实上,半成品并不是一个新东西,半成品也不是一个新词,有的餐厅把这类产品叫做“方便菜”,有的餐厅叫“到家功夫菜”,还有的称其为“快手菜”。这次的疫情却推动了半成品菜肴的发展。
半成品行业虽然让餐饮业者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些曙光,但这种借由疫情放大的红利是否具备可持续性,成为他们思考和担忧的问题。
“并非长期可持续。”李海鹏给出了他的看法。从时间上来讲,他认为疫情并不是一个长时间的事情,它不是一年两年的,也就只会持续两个月到三个月,期间可能会促进一些细分行业的加速发展,但不会根本上改变大的趋势。
相反,对于半成品接下来的机会,王宇翔并不认为这件事情就不可能。他曾跟小恒水饺的创始人李恒聊过很多次,对方表示,速冻的水饺、一些水煎包,以及速冻的面点,会作为公司接下来的重点发力的品类。“李恒会将其作为一个长期的品类来发展,因为他认为该类目具有很强的成长性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