禁售风波下跌宕起伏15天 蛙来哒终于重新营业
疫情爆发后,祸乱之源“野味”再次被推至风口浪尖,和野味青蛙一字之差的牛蛙,也一度卷入了禁售风波。
疫情爆发后,祸乱之源“野味”再次被推至风口浪尖,和野味青蛙一字之差的牛蛙,也一度卷入了禁售风波。主营牛蛙菜品、拥有近200家门店的蛙来哒,也险些遭遇一场灭顶之灾。
自1月23日得到相关禁售消息后,罗清这15天的经历,就像过山车一样,一波未平一波又起,跌宕起伏。
大众点评真的直接屏蔽了蛙来哒所有门店信息。与此同时,其他和牛蛙相关的品牌餐厅信息,也统统被屏蔽了。线下门店、外卖平台暂时不能售卖牛蛙相关产品,在全国餐饮业都处于停业期,这些停售对门店和品牌影响有限;但大众点评上的品牌信息被屏蔽,这可是大件事!
很多消费者还不清楚情况,一旦看到大众点评下架了相关门店,很容易产生不好的误解,对品牌声誉造成巨大影响。
原本疫情之下,蛙来哒直接亏损已经近两三千万,未来要扛过去已经很不容易了,如果此时品类、品牌声誉再受损,无异于雪上加霜!等待疫情过去,蛙来哒要恢复生机将面临巨大的困难。
研究资料时,罗清发现,牛蛙根本不是中国的本土物种,而是50年代国家为了实现水产品出口创汇,专门引进的经济型养殖水产品种。
国内第一批牛蛙是1959年中国政府从古巴引入内地的,定位是经济型养殖水产品。当时很多地方都设立了国营养殖场,用小虫子等“活饵”养殖牛蛙,意欲出口创汇。但活饵养殖不稳定,因此一直都没有形成规模化养殖,牛蛙的产量也很低。
80年代末,广东省又从美国引入了新的一批牛蛙种,后来借着饲料工业的发展,开始用饲料养殖牛蛙,逐步形成了规模化养殖,但当时产出的牛蛙主要供应出口外销,在国内市场不温不火。
直到2015年,蛙来哒率先将牛蛙打造成一道单品爆品,才真正带动起国内牛蛙品类的热潮。众多品牌跟进后,牛蛙产业链也跟着红火起来,上下游产销两旺。
总之,牛蛙作为经济型养殖类水产品,在中国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清楚的文献记载,不存在任何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,根本不用担心。
如今蛙来哒重新营业了,蛙来哒官方微信推送了《蛙来哒回来了!》,其部分门店的堂食和外卖已恢复。忠实粉丝们纷纷留言,有的激动,有的深情。
经过了这次的风波后,罗清更加坚信:牛蛙是一个非常好的品类,符合健康饮食的趋势,而且产业链已经相对比较成熟,产供销打通以后,会形成一个非常好的产业。此外,只有把品类存在的一些隐患认真了解、处理好,才能实现长期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