兜约下饭菜杨跃军:锅气才是中餐的精髓
兜约下饭菜的创始人杨跃军说,“在我心目中,锅气就是中餐的精髓,我要让它传承下去,最终走向世界。在干餐饮的十几年里,这个愿景越来越清晰。”
兜约下饭菜的创始人杨跃军说,“在我心目中,锅气就是中餐的精髓,我要让它传承下去,最终走向世界。在干餐饮的十几年里,这个愿景越来越清晰。”
在创立兜约下饭菜之前,老杨和合伙人游万清2006年在上海创立了餐饮品牌“有家川菜”,采用典型的中式正餐大店模式,生意红火,一共开了8家店。
十几年前,他就大胆尝试了当时沪上少有的中央厨房调配模式,使“有家川菜”在材料供应、出品的菜品质量方面都保持较高水准,回头客络绎不绝。至今,“有家川菜”已在沪上餐饮屹立十四年,这些经验和运营团队也为之后创立“兜约”建立了扎实基础。
如何定义“小炒”?兜约率先提出了“严选食材、小灶现炒、锅气入味”三大核心标准,同时,老杨也清醒地看到了“三高一低”的市场环境对于重现场、重操作的中餐模式的巨大威胁。
在当下的餐饮市场,基本上是那些易于标准化、去人工化的品类和品牌的天下,如火锅、串串香、炸鸡以及各种使用中央工厂料包的外卖品牌,为了让兜约适应这种竞争环境,老杨设计出了一个“小炒模式”。
在兜约的整张菜单里,精心挑选出了16道菜,它们没有鲜明的地域和菜系特征,但却都是深入人心的家常下饭菜。如果店内最受欢迎的兜约小炒肉、酱爆猪肝、外婆菜炒鸡蛋、宫保鸡丁等,每一道都是锅气满满的“米饭杀手”。
这些菜品已经深入人心,却没有好的“代言人”和“标签”,老杨认为还需要包装,“这些招牌小炒,就像小罐茶一样,我要找到最精于某道菜的大师,邀请他作为菜品顾问,为菜品代言,共同把菜品的配料、操作标准等技术问题细化到极致。”
除了守住品味和锅气,这样做的重要原因是增强溢价能力,“传统小炒的价值感,基本只体现在食材本身,溢价能力很弱,街边小店里一份鱼香肉丝卖28元已经到头了,毛利提不起来,小炒餐厅就没有发展的后劲。”
在兜约的后厨,绝大多数食材由中央工厂切配后送来,每根土豆丝多细,每片五花肉多厚,每份菜原料份量是多少,都经过了标准化。后厨抛开了大部分杂活,专心在最后一步,为菜品施加“锅气”的魔法。
由于锅温极高,小炒的出品效率其实不低,每道菜品下锅爆炒30秒左右即可装盘出锅,即使依赖人工,从出品效率上也并不逊色于其他品类。都说现场制作的菜品标准化程度低,口味常常参差不齐,但兜约的小炒却很少有此类差评,
改革的设想,未来的兜约后厨,一个师傅所负责的菜品不能超过8个,“炒8个菜和炒10个菜相比,只多两个,效率要降低20%。如果让一个师傅只炒四个菜,那现场效率还能再提高50%。”
中式小炒餐厅,正是中国无数餐饮小店的典型缩影。而兜约的“小炒模式”成型,则给了这些在生死线上挣扎的夫妻老婆店,一个踮脚能够着的进化样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