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德米粉面临“走出去”难题 呼唤品牌扛大旗
“目前,常德米粉的经营大部分还停留在‘养家糊口’这个层面上,鲜有人去仔细研究如何解决米粉长途运输难的‘瓶颈’,即使有过,也因为难度大、资金投入多等原因,而半途而废。”
说起常德小吃,几乎所有的人首先想到的是大名鼎鼎的“常德米粉”,可以说,常德米粉是“常德小吃”名副其实的“代言人”。
吴建国聊起他对常德的印象,早晨必不可少的就是牛肉粉。用他的话说,“常德米粉,够味。”。
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在长沙经营常德米粉的饭店有超过3000多家,在湖北武汉甚至超过了5000多家。在株洲,每天约有40万人在吃米粉,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吃的常德米粉。常德米粉,凭借润滑可口、风味独具的口感,已经渐渐地走出常德,成为湖南人早餐桌上必不可少的早点。
但是,曾经有人也做过另外一个统计,在长沙经营常德米粉的饭店,且不谈口味是不是正宗的常德米粉,就是真正来自常德的经营户也就占了两成左右。这些粉店,几乎都是“夫妻店”或“兄弟店”,几张桌子几把椅子,一个几十平米的小门面,养家糊口;没有品牌,难成规模,难上档次。味道也是口感各异,难寻真传。
“目前,常德米粉的经营大部分还停留在‘养家糊口’这个层面上,鲜有人去仔细研究如何解决米粉长途运输难的‘瓶颈’,即使有过,也因为难度大、资金投入多等原因,而半途而废。”
为了走出去,李发明目前把重点放在了工艺难点的突破上,他正在和中国农业大学进行合作,就鲜湿米粉的保鲜技术上进行课题研究,试图打破鲜湿米粉保鲜的技术瓶颈。“这个项目是我市科技局今年的产学研科研项目之一,目前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。”
湖南文理学院副教授刘建钢认为,要真的走出去,常德米粉的品牌力也远远还不够。“虽说常德米粉这个名号现在从常德本土算是走出去了,在湖南省内还很有名气,但是真正能叫出的品牌却基本没有,就更谈不上知名品牌了。像常德本地比较有名的‘壹德壹’、‘刘聋子’现在都没有走出常德,仅仅只是墙内开花,墙外淡闻花香不见花。而且,这‘壹德壹’实际上也是店名,是商号,还称不上是商品的品牌名。”
没有品牌,就难有产品标准,人人虽冠“常德”名,口味却个个相异,导致了常德米粉无法形成品牌合力,各自为战、疲于内耗。而且,“散兵游勇”式“走出去”的常德米粉,无规模、无品牌,不仅质量得不到保障,在某些小店连食品卫生都很难保证,这对常德米粉的声誉无疑会产生不良的影响,更有甚者,还擅自使用了“津市刘聋子”等的商号,这对已经在常德本土形成一定知名度的本土品牌再“走出去”也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。
除了品牌,常德米粉还面临着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。据李发明介绍,目前知晓常德鲜湿米粉的老工艺、老做法的那些老人现在逐渐离世,而知晓这些老工艺、老方法的年轻人又甚少,如果不抓紧时间保护,就面临着失传的危险。反之,同样是米粉的云南过桥米线,不仅有了自己的品牌,而且还在2005年被昆明市认定为“非物质文化遗产”加以保护开发。常德米粉,再次被甩在了后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