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千平场地的回忆之城 文和友:我们卖的不是餐饮 是文化
在湘江边的海信广场,“文和友”用近五千平米的场地,造出一座回忆之城。来到这儿,就像走进了时空隧道。
在湘江边的海信广场,“文和友”用近五千平米的场地,造出一座回忆之城。来到这儿,就像走进了时空隧道。
20多万口老砖重新修砌房屋,再将其破坏成为丢弃的部分,打造一个回到过去被废弃的静止时空,让游客通过“虫洞”回到过去的时光之中。
7层老楼,人家近100户,商铺20余间,店内包厢的装修都是还原真实的民宅,完全符合湖南人在吃饭时“串门子”,吃百家饭的饮食习惯。
在设计上,馆内重新解构了一个超级社区,里面每一个物件都有近三十年的时间故事。也讲述了许多人都不知道的老长沙故事。在呈现方式上面,团队尽量采用小时候的背景,重新手作美术字,刻板,印刷,上色。甚至要装一些低级的灯管,再用一些酱油和丙烯使其褪色,制造出旧时光的痕迹。
在文和友,那些随着城市发展而消失的记忆,重新被寻回。西长街电游室,从小的伙伴都是在这里打游戏,打架,还原了一个历史中的场景。又像北正街批发部,随着北正街的拆迁一起消失了。在这里,它以另一种形式回到大家的视野。
通过中央区的楼梯一直环绕而上,可以到达四五楼的每一条巷子和人家,也可以俯瞰整个中庭,让游客以不同的角度来审视这座回忆之城,在一间间老旧的房屋中,寻找那段或隐或现的记忆碎片。
为了全方位还原老长沙的文化与情怀,文宾带领团队构思了8年。与很多复古店铺搞形式主义不同,这家店里所有细节都经得起考验。阳台外面挂着晾晒的衣服,电视里放着以前的老纪录片,收音机放着以前的新闻,衣柜里挂着衣服。打造成住户形式的包厢里一切生活物品都具备,甚至可以随时在床铺上躺下来。完全营造出有人真实生活的社区模样,将身临其境做到了极致。一个小细节是,盛小龙虾的器皿是小铝锅,因为文宾说小时候自己家里烧小龙虾就是用小铝锅,做好后也不装盘,锅会直接上桌。
场景打造怎么能缺少了人物?海信文和友的服务人员承担了社区里“NPC”(非玩家角色)的角色,“我们要打造一个具有人情味的情境,可能会有很像你家楼下那个充满江湖气的老板娘的人喊你‘又来恰饭咯’,也有可能是朋友、邻居的角色带领你走走逛逛。”文宾一激动,脱口而出一句长沙方言。
廖娭毑原是坡子街布市的裁缝,现在就生活在此。廖娭毑是地道的长沙奶奶,也是文和友的老员工。馆内将其中一栋小房子分配给她使用,她在这里生活的日常就是上班时巡逻、做饭、抽烟与孙子学英语,下班就去河边头跳舞锻炼。
四楼的社区居委会与活动室连通,通常大家在活动室打麻将,在居委会阅读书籍,投票与调解工作。在这里藏有着珍贵的首版《毛泽东选集》、《鲁迅文集》和1980-1989年的《艺术世界》杂志等。五楼的大众理发室,美发椅可以完全躺下来睡一觉或剃个胡子。
海信文和友开业以来,每天的进客客流量达到一万多人次,营业时间从上午11点到凌晨3点之间,如果不打烊,将会有源源不断的客人涌入。不考虑长假的情况下,一般周末会放7000多个号,“我们做不来这么多,最多承载3000多桌,扛不住就有人愿意走,节假日从开门到关门全满。全国没有比我们翻台率更高的餐厅,我们的日均翻台率8.5次。”冯彬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