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是外来咖啡 Costa为什么拼不过星巴克?
2007年,Costa进入中国大陆市场,虽然比星巴克晚了8年,可相比后者的“如鱼得水”,Costa似乎仍处于“水土不服”的阶段:Costa在中国拥有420多家店,而星巴克的数字是近3000家。
2007年,Costa进入中国大陆市场,虽然比星巴克晚了8年,可相比后者的“如鱼得水”,Costa似乎仍处于“水土不服”的阶段:Costa在中国拥有420多家店,而星巴克的数字是近3000家。
大家惯于把咖啡行业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:速溶咖啡是第一波咖啡浪潮;类似星巴克的咖啡连锁店是第二波咖啡浪潮;由精品咖啡概念引发的是咖啡业第三波浪潮,以Blue Bottle、树墩城、知识分子等为代表。
第三波精品咖啡浪潮下,一个显著的特征是,咖啡被更多地视为一项手艺或者工艺产品,为了做出一杯完美的咖啡,咖啡豆的种植、采摘、烘培和制作方式都成了非常重要的工序。
在许多消费者眼中,和星巴克一样,Costa被视为第二波咖啡浪潮下诞生的咖啡品牌。
而Costa似乎不同意自己所处的阵营,一直宣称“手工咖啡品质”、“慢火烘焙、正确而非快捷的做法”、“独具匠心”,而且坚持使用半自动咖啡机。
也就是说,Costa眼中的自己和消费者眼中的并不相符。
半自动机器确实是做好咖啡的基础,但它的优点同时也是弱点,对咖啡师的要求很高,不同的咖啡师,做出来的咖啡很可能会不一样,对于开很多家店的连锁品牌来讲尤甚。
对消费者来说,如果在Costa喝一杯好咖啡还要看运气,为什么不选择出品稳定的咖啡馆呢?或者要求更高的,还有那些精品咖啡馆啊!
不够走心,做产品太“佛系”
在商业世界里,潮流来了又去,但是有一点不变:走心的产品。
晚于星巴克进入中国的Costa,要想在星巴克处于绝对优势的地盘上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市场,难上加难,但产品是一个很好的发声工具。
Costa强调“从豆到杯”的一体化服务,坚持从原豆的采购、存储、混合、烘焙、研磨到咖啡的制作都没有第三方的参与,而且他们采用更为费工费时的缓慢烘焙,产品口感更加柔和醇正。
但是在如今快速的生活节奏中,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忍受漫长的等待,等待的同时,顾客的体验也会大大下降。优势没有显现,反而被人诟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