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底捞:一锅红汤“捞”世界-第2页
一年新开200家店,营业收入169.69亿元,在一盘散沙的餐饮市场,海底捞取得的成绩让一众同行难以望其项背。
在这一持续增长的市场中,海底捞无疑是佼佼者,2015〜2018年在火锅餐厅中市场份额稳坐第一,2017年达2.2%,高出第二名1.3个百分点,2018年更是达到3.52%。2018年度,海底捞服务超过1.6亿人次顾客,拥有3600万会员,2017年约有1.03亿人次。此外,按若干关键绩效指标(翻台率、年度收入及收入增速等)计,海底捞在主要中式餐饮品牌中排名第一。
据海底捞财报显示,海底捞门店数量从2015年初的112家增至2017年末的273家,再到2018年的466家,新开餐厅一般在1〜3个月内实现首月盈亏平衡,2015〜2016年,其大多数餐厅在6〜13个月内实现现金投资回收(图4)。根据Frost & Sullivan的数据,相比同业平均水平,主要的中餐品牌通常分别在约3〜6个月及15〜20个月内,实现首月盈亏平衡及现金投资回报。而定位于中高端的海底捞,初期投入要高于一般餐饮业,投资回报周期却比同行几乎缩短一半,充分体现了其较强的竞争力。
基石:利益共享的“师徒制”打造经营团队
对于一家拥有超过5万员工,466家门店,每年服务1.6亿客流的餐饮企业来说,用优质服务来设立壁垒并不容易,而海底捞做到了,其背后的支撑就是一整套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激励体系。
海底捞推崇顾客至上的服务宗旨,为顾客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。例如顾客等位时,免费提供瓜果、蔬菜、小吃盘、饮料、眼镜布、指甲油等;就餐时打折、抹零、免单、赠送礼物、为独自一人的顾客提供陪伴娃娃、提供手机套膜、围裙护袖、热毛巾等,打造出与其他餐饮服务的差异化。正是这些看上去跟餐饮服务关系不大的额外服务,使海底捞在行业中积累了较高声誉,顾客忠诚度较强。据列弗诺斯特·沙利文顾客调查,约有68.3%曾在海底捞就餐的参与者至少每月光顾一次海底捞,而98.2%曾在海底捞就餐的参与者愿再次光临。
从服务行业的特性来看,公司可以建立无数的条条框框来规范员工的服务,但如何让员工主动投入做好服务,一直是所有服务型行业管理者头疼的事。而海底捞的独家武器之一,就是“师徒制”,即每一位员工在加入时均会分配一位师傅,师傅会为新加入的徒弟提供一周的入职培训,并在其职业生涯中定期给予指导与支持。餐厅一般员工由店长评审和提拔,员工有明确晋升通道。师徒制的核心其实是界定了员工升级的清晰通道,让每一个员工能够把握和认知自己的努力方向。